目前分類:繪本、童書、小說等閱讀 (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到底誰有權力來決定美醜這件事情?
美,這個標準,到底誰來定義?
你的美,我的美,他的美,是否有一定的方程式?一定的條件?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每天,我們都慢慢的在失去,卻也慢慢的在獲得。
有時,失去的是,我們有形的事物。
然而,獲得的卻是無形的珍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還有感覺,那就表示你還活著。

反過來說,當我們活著,就試著讓自己,對於周遭的事物,多一些感覺,多一些連結。

活著,看似很容易,因為你我現在都活著。

然而,我們是否好好活著,沒有人可以打包票。

這關係到,你自己如何來認定,現在活著這件事?

活著,有時也很不容易。

對於有些人來說,想要好好活著,卻求之不得,很是辛苦。

有時,病神,死神,什麼時候來拜訪你,預約你,這也不是你自己可以決定。

說來,就來。要你走,你也很難強留。

因此,趁我們還活著,那麼就好好的活著。

如何好好活著?沒有人可以來教你。

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身旁的人是如何生活著?

在這裡,無從比較,也不需比較,也不需要羨慕。

或許,我們只是參考別人怎麼生活著。

沒有什麼,比現在活著這件事更為重要。

就是現在,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

就是現在,你還真夠現場感受到的,此時此刻的現在。

這個現在是一種動態,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會再回頭,就是過去了。

你想浪費它,它也會毫不留情的,就讓你的時間過去了。

不需要懊惱,後悔也沒有用,它就是過去了。—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活著,就是一首詩。」—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作品《活著》(生きる),繪者:岡本義朗,譯者:游珮芸,步步 出版。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就像一首歌,就像韋瓦第的《四季》一樣,春夏秋冬的旋律,不停地在流動。

 

生老病死,隨著時間緩緩的流動著,也讓我們感受到歲月的無情。而這些無常,卻又是一種日常。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生命這首音符會嘎然而止,說停止,就停止,永遠沉睡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死亡這件事情,
自己是如何來看待?
去除掉害怕,
孩子是如何面對,
生命中,
周遭小動物的逝去。
同時,
又如何來看待,
生命的結束。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人的遠行,一生就只有那麼一次。
當然,對於這一次,大多數的人都保持著戒慎恐懼。
能迴避,就迴避。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內心裡,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

我們有多久的時間,沒有回頭去探視,那塵封已久,如同囚禁在牢籠裡,那童年不堪的記憶。

是否要回頭望?還是昂首向前?

是否需要與過往和解?

還是不顧一切,繼續編織自己,美好的人生?

不去看那苦痛的回憶,是否它,就自然而然,消失不見,還是終究有一天,會化為我成長的養分。

想要擁有幸福,是否就得付出沈重的代價?

然而,幸福,又是怎麼一回事?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孩子受困擾於說話的流暢性,出現口吃的現象。
面對想說的話,知道如何說的話,卻無法順利的脫口說出。
往往,對於許多孩子,內心產生了絕大的挫折。
這種挫折,讓自己的語言流暢,更加的斷斷續續。
口吃的現象,也讓周圍的耳朵豎了起來,他人的眼神更加尖銳,也讓自己的心,更加的糾結。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孩子們來說,死亡到底是什麼模樣?

是冰冷?是恐怖?是模糊?

許多時候,我們大人並沒有很清楚來告訴他們。

然而,面對眼前死亡的動物,逝去的生命,孩子們依然可以為眼前消逝的動物,來進行最後的告別。

這種告別,也在於撫慰生者與眼前逝者之間的關係。

當然,告別與儀式,往往也具有療癒的作用。

也重新賦予了我們,如何解釋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生命可能存在的意義。

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終其一生,最後依然無法瞭解,人的一生到底最後是為了什麼?

但這一點,是否重要?

說真的,到現在,連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有時,告別的儀式,可以是很溫暖,很溫馨,很別開生面,很繽紛,很有色彩的。

告別的儀式,是否一定要傷心、難過?是否一定要驚悚、恐懼?

說真的,沒有一定的規定。

反而,當小時候,在街上,遇到一些喪禮的儀式,在沒有大人的告知,解釋,或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自己很容易會被眼前的畫面所驚嚇。

而讓自己對於這樣的儀式感到畏懼,甚至對於死亡,充滿了恐懼。

大人如何看待,說真的,也決定了孩子如何來面對死亡這件事,面對生命中,各種生離死別,分離、道別、告別。

這些事,真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和孩子逐漸的來建立。

死亡,並不可怕。或許,讓我們換個方式來看待。

也許,逝者以長存在你我心裡,在空氣中,在我們的腦海裡,永不退去。-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跟小鳥道別》
(The Dead Bird)
作者: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原文作者: Margaret Wise Brown
譯者: 賴嘉綾
繪者: 克里斯汀‧羅賓遜(Christian Robinson)
出版社:玉山社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幸福,我們不不假外求。
其實,幸福就一直在我們內心裡。
等著,我們去追尋、探索、發掘。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孩子來說,實在無法想像,眼前熟悉的人,生命竟然逐漸的,即將消逝。
其實,這樣的無法接受以及調適,對於大人來說,何嘗不是如此。
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會經歷身旁的親朋好友,也許有人在運行的生命列車中,提前下車。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幾何時,教室卻成了孩子難以生存的煉獄,痛苦的所在?!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孩子們心裡面總是疑惑著,自己到底做錯什麼事?為什麼要這麼被對待?

為什麼別人有權利,可以如此嗜血般的折磨自己?

孩子心裡非常的不解。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到第271頁,終於聽到少年開口說話了。


當青春期的情愫,如瘋狂般的迷戀,瀰漫在少年的內心深處


那看似輕輕的,又濃郁的性誘惑,讓少年陶醉,卻又如同被禁錮在羞愧的牢籠裡。


保持沈默,在意外事件發生之後。


不說話了,切斷與周遭他人溝通的管道。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韓國小說,《杏仁》(아몬드),描述著「述情障礙」(Alexithymia),一個不具備解讀情感,缺乏情感表達的孩子。

當一個人本身的情緒如同冰冷的機器一般,無法感受當下的情緒,無論是眼前出現多大的衝擊,但對自己來說,卻無法感受當下的心情。

他人眼中無感的存在。同時,無法理解,在人與人之間,對
方主要傳達的情緒、信息以及企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書中主角很明顯缺乏了心智理論的能力。在與人之間,似乎隔著一層又一層的距離。他人無法理解自己,當然自己也無法感受他人。

然而,這無感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漸漸起了微妙的變化—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部關於口吃的小說。

 

 

你是否可以想像面對口吃的孩子,當他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當他的聲音即將被聽見,自己又擔心,所說出來,斷斷續續的話,是否成為別人對自己另眼看待,嘲笑的目標,這時心中的感受,非當事人來說,真的很難體會。

 

 

有時,真的只能透過佯裝生病來讓自己逃避,逃避雖可恥,卻只是短暫有用。逃跑了一天,躲了兩天,掩飾了三天,然後呢?終究得要重新來面對自己,以及與周遭他人的關係。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面對死亡就在你的眼前,
對於青少年來說,
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衝擊?
到底是什麼樣的意義?
當一對女孩想要去感受,
去探索,
死亡到底是一件什麼事?
死亡對自己來講,
又會如何來看待?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輕易忽視我們大人所說的每一句話,

可能在孩子的內心裡面,

造成永遠無法磨滅的傷害。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有些事件,

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不時之間,

就會突然浮現在腦海裡面,

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動物界的十二生肖爭奪戰之中,就如同現在社會的生存競爭一般。動物們,各顯神通,使勁各種明的,暗的,善的,惡的,本能的,智慧的,孤鳥的,群性的方式等,期待擺脫眾動物們的競逐,越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頭,以取得那充滿權勢的有限名額。

在整個競爭過程中,顯現出不同動物們各自的本質。有些動物積極,有些動物消極。有些動物使盡權謀,充滿心機,有些動物則講究道德義氣。有些動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有些動物則揮灑善良本意。有些動物追求利己,有些動物追求利他。有些動物追求的是權勢名聲,有些動物則滿足於美食小確幸。有些動物自我設限框住自己,有些動物則擴展了無盡的野心。

閱讀築夢星所寫,圖倪所繪的兒童小說《豬神權杖》(白象文化出版),讓我們看盡了,在這生存競爭之中,各種動物們,如同人類所擁有的複雜人性(動物性),也感受到如同人類如何以窄化的自我,偏執地對待周圍的人事物。在這十二生肖爭奪的過程中,在這十二生肖輪值的過程裡,也讓我們看見了屬於人性(動物性)的善與惡。

很迷人的一本兒童小說,在仔細的閱讀過程中,除了不時與現實的成人社會相連結,也讓自己再度化為年少的孩子,以童稚之心,看待這迷人的奇幻想像。─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本「關於奶奶、外婆與身旁老婆婆」的繪本/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們每個人,都有奶奶以及外婆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孩子害怕犯錯?
我們允許孩子犯錯的寬容值,到底有多少?
當孩子不敢面對,不願面對,眼前自己所做的事。
也許這些事,不符合我們的期待。
也許這些事,在我們大人的心目中,是不好的事,不對的事,不該有的事。
也許這些事,總是讓大人們心情起了大變化。
然而,每一種學習與成長,不就是從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不斷不斷的修正、微調,進而改變嗎?
我常說:孩子不說,不表示孩子沒事。
孩子不說,不表示他沒做錯事。
但做錯事又如何?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