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過動兒的衝動,我們總是像內建打地鼠的方式,只是不斷告訴他「不准碰,不能碰,不要碰。」
我們往往認為只要告訴孩子,他自己就可以做得到。
但過動兒的問題在於,他缺少了一種實際去覺察自己的行為跟周遭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少了實際反覆操作演練的過程。
少了觀看自己行為的模式,少了實際演練,孩子是很難從概念上,認知上的瞭解,直接跨越到行動的進行。
行為的自我覺察,聽起來似乎很抽象,但其實並不會,我們就以孩子的生活日常為例。
例如請孩子拿玻璃杯,讓孩子從一默數到二十,一秒一個步驟,一步驟,一步驟的來穩穩地拿杯子。
在過程中,我們可以藉由錄影的方式,讓孩子看到他自己每一個的細微動作,無論粗動作、細動作。
這時,訓練重點在於讓孩子練習自我覺察,自己與周遭事物(例如玻璃杯)這些之間的關係。從中,瞭解自己的身體的動作、力道,和這些事物之間的距離。
同樣的,就像孩子在打開雨傘,撐雨傘的時候。引導孩子留意,除了雨傘之外,他還要注意到自己跟雨傘之間的關係,還有雨傘跟周圍人之間的關係。
在打開雨傘的時候,要前後左右觀看,衡量雨傘與他人的距離,是否會刺傷別人,如何保持在適當距離,這得一次又一次刻意演練。
收雨傘時,也是一樣。當孩子把雨傘拿回家裡,或拿到教室裡,如何在收傘時,不會去碰到別人,同時也不會將雨水帶進家裡或教室裡。
讓孩子在進入室內空間時,先把雨傘上面的雨水弄乾,或把它放好。
同樣的,在浴室裡,我們也可以讓孩子留意浴室地板的溼滑程度,以及自己的腳是否乾燥,留意地板或腳底是否有泡沫等細節。
再次強調,以上的重點在於訓練孩子自我覺察,自己和周遭事物之間的關聯性。
練習的過程中,讓孩子將細節說出來。
請記得,重點是讓孩子說,而不是我們一直告訴他。當我們只是告訴孩子,這時孩子只是記憶,他並沒有做出記憶提取的步驟。
讓孩子透過自己邊說邊做,透過提取步驟,反覆刻意練習。試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孩子才比較能夠熟悉以及記住自己的細微的動作,並加以覺察與控制。
在刻意練習的前提下,過動兒的可塑性是很高的,請相信,他們做得到。
Photo:Min An, CC License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