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跑道上,總是會有輸贏。

「我以後不想再參加了,反正我怎麼跑,結果就是這樣,一定會輸的啦,不要再叫我跑步了。」阿哲神情沮喪的說著。

「吼,這回我竟然跑輸了,我看啊!平時真的得要再勤加練習我的爆發力,等下一回運動會,我一定全力以赴,大家看著辦吧!」大明不甘示弱的說著。

其實,阿哲與大明兩個人在跑步這件事情上,能力是不分軒輊的。甚至於,多數時間,阿哲的跑步成績比大明還要亮眼。但為什麼阿哲遇到挫折,卻總是感到無盡的挫敗?

我一直在思考挫折這件事情,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到底如何的發酵?

當然,挫敗不只是在跑步上。

沒有人喜歡挫敗,因為這感覺總是令人難耐。

但是,我們又一定會挫敗,而過動兒似乎又容易與挫敗連結在一起。

過動兒挫敗的發生頻率,相較其他孩子似乎又高一些。

在各種可能的狀態下,當孩子真的挫敗了,然後呢?該如何面對?該如何因應?

對於孩子來說,這也關係到孩子本身的抗壓性,以及挫折忍受力。

每一個孩子如何去解讀眼前的事物,無論是,一場考試,考砸了。一場跑步比賽,預期贏,卻輸了。或是認為同學會向自己邀約,但最後卻被冷落、忽略了。

無論來自於課業上,比賽場上,或是人際關係上,孩子隨時可能都會面臨到無法預期的一些事物。

遇到挫敗,心裡很是難過,這樣的感覺非常的自然以及真實。

所以,別叫孩子壓抑這種情緒,否認這種情緒,甚至於,不允許他有這些負面的感受。

只是,關鍵在於,這樣的負面感受,在孩子的心裡會持續多久?對於他接下來的行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例如是否自暴自棄,擺爛,或出現習得無助感,不動了?

我們都會有難熬的狀態。

但轉念之間,似乎又讓我們對於眼前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

試著給自己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眼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允許自己有更多不同詮釋的方式。

這樣我們面對眼前的事物,就不至於只有一種解釋。

人有時候很辛苦,在於我們很執著,對於事物只用一種方式來看待,而把自己推入框架中,無法自拔了。

允許自己挫折,允許自己難過。但也允許自己轉個念,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

 


PhotoNiemand Weiß Es,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