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擁抱夢想,無論這些夢想多天馬行空、實際與否,卻是一種驅動著孩子的內心往前跨步的動力。

然而,就深怕父母、老師以自己的標準,來判定孩子的夢想是否成立,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這種大人主觀經驗的判斷與個人喜好,卻也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與感受。

夢,是孩子的。想,是孩子主動的。行動,是孩子願意的。

然而,當我們主觀認定這些夢想是不值得的,事實上,也直接阻隔了自己和孩子之間對話的機會。

當父母希望孩子按照我們所認定的方向努力,以達到我們所期待,對他們所規劃的未來。但很抱歉,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我們沒有任何的權限能夠加以複製,要求他們和自己一樣,或讓他來完成自己未竟的事物。

當我們對於孩子的夢想不給予支持,認為孩子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心力,在這些無謂的事情上。我們如此武斷的認定,終究令孩子無法接受。我們並不知道他對於夢想的解釋與初衷。同時,對於想要完成夢想所進行的計畫與行動。

對於孩子的夢想,請勿給予武斷的指責或批評。我們對於孩子夢想的不以為然,或許也反映了我們對於孩子夢想的內容,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接觸是相當匱乏的。

每一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與自由。同時,也在夢想的發展過程中,感受心情的雀躍、滿足、興奮。每一個人對於事物的看待、關注的程度、興趣、天賦和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每一個孩子所建構的夢想也多彩繽紛。

請多聆聽孩子對於夢想的描述。在過程中,陪伴孩子一起對於未來實現這個夢想所需要的努力與付出,當中可能經驗的挫折與失落,以及實現夢想所帶來的美好結果。

請別忽略孩子的感受,也不要漠視孩子對於夢想的期待與看法。讓我們透過夢想,繼續陪伴孩子走過這一段成長的路途。透過夢想,讓我們有機會瞭解眼前的這孩子,他的想法、感受、行動力,以及他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

有機會也和孩子分享屬於自己過往、進行中、未來的夢想。也讓孩子聽一聽,自己在逐夢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遭遇。當我們對於孩子的夢想展現了開放的程度,孩子一定能夠感受到我們對於他夢想的支持。

讓親子之間的夢想彼此交流,以夢想為分享媒介,讓親子關係更加凝聚。


Photogreg westfall,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