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生活中,無奇不有。三年多前,在逛Mitsui Outlet Park 林口的美食街。曾在臉書上,留下這段話:

 

醉翁之意,不在吃,竟在「字型」。突然發現,僅僅欣賞著「字型」,心情竟然也可以放鬆起來。哇!自我紓壓力又再度升級。生活,又多了番趣味。

 

我們都生活在文字之中,路上的符號,無所不在,差別在於,你我是否特別關注。

 

有時,字型的變化,讓自己心情也更著改變。如同,我自己在書寫文章的過程中,通常會將字型進行調整。以平時較少見的字體來進行書寫,這時對我來說,會心情放鬆許多,靈感也鮮活了起來。直到要將文稿寄給對方時,再調整成新細明體。

 

文字符號對於孩子來說,是抽象。與其,硬是要孩子坐在書桌前,對著冰冷的文字,強迫填鴨死記(我還是要大聲疾呼,孩子不是鴨子啊!),倒不如,在路上,在賣場的架上,和孩子玩起文字遊戲(題外話,這練習,一切等待疫情結束,伺機啟動)。


先說,一切安全為前提。

 

和孩子散步在路上,邊和孩子練習,把眼前所看到的招牌,逐一的把它念出來。(或許孩子還看不懂文字,但至少聽過這店的名字)

 

同樣的道理,依此類推,在逛賣場的過程中,邊和孩子練習,把眼前所看到的物品(包裝上的名字),逐一的把它念出來。

 

這些實際行動的體驗,同時讓招牌、店家、地點位置或產品包裝、架上位置,或孩子實際走進店家,或使用(食用)這些物品(食品),有助於日後記憶的提取。


過程中,可以觀察孩子能夠唸出來的速度,是否越來越快。正確率是考量之一,這可讓我們來了解孩子面對眼前視覺刺激,他的提取反應速度是如何。

 

進一步延伸,例如和孩子在公園散步,將眼前所看到景物,例如以樹為例,陪伴孩子一起練習見樹(物)命名。像是明確說出榕樹、大葉橄欖樹、小葉橄欖樹、櫻花樹、流蘇、松樹、大王椰子樹等。


這當中,我們特別注意孩子命名速度的能力。


生活中的練習無所不在,我們可以試著翻閱一本圖鑑,讓孩子將眼前圖鑑上的圖案,一個一個說出來。

這些命名的練習可以很多元,無論是對於數字,注音符號,英文字母,生字,或是圖案圖鑑,都是可以練習方式。


當孩子在命名速度上,越來越熟練,這時再回到閱讀上,在面對一些符號,在整個朗讀的過程中,閱讀過程中,也可以來思考他能夠反應的速度是如何。

在命名速度越來越慢的過程中,孩子在進行閱讀這件事情,也會顯得相對的吃力,而排斥閱讀。

 

命名的方式是一種提取的練習,提取的練習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加強演練,對於孩子的反應當然會有助於提升。當孩子的命名速度越來越快,閱讀能力也將如虎添翼,帶來好的幫助。


PhotoTima Miroshnichenko, CC Licensed.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博客來:https://reurl.cc/v1rbNa

 

金石堂:https://reurl.cc/EzkNAn

 

誠品:https://reurl.cc/gm9bOz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VXKZAQ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