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許你會納悶:「玩這件事,孩子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怎麼還需要教?」但是很抱歉,對於有些自閉症孩子來說,卻總是在「玩」的外圍環流徘徊,不得其門而入,而無所事事

這時常讓家有自閉兒的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心想:「家裡玩具這麼多,而且通通歸他一個人使用,卻視若無睹,不為所動?」特別是當孩子已經跨入兩歲、 三歲,甚至於往四歲、五歲前進,但為什麼仍然表現出一副無所事事的模樣?怎麼眼前這些玩具對孩子來說,像絕緣體一般,引不起他任何的反應或興趣。

與其說,孩子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讓父母更不解、更擔憂的,或許在於孩子怎麼不玩?難道是他不會玩?當然,緊接在不玩、不會玩之後,其實令爸媽招架不住的就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為——一種固執、刻板、重複的行為隨之出現。例如不時轉圈、搖晃身體、擺動雙手、亢奮跳躍,甚至於大聲尖叫。

當然,每個孩子的行為模式不盡相同。我常常說:「五個自閉症孩子,五個模樣。甚至於,在同一個自閉兒身上,不同的自我刺激行為也會交錯呈現。」

這時,該是讓自閉兒擺脫無所事事,取得遊戲能力的入場券的時間了

一起和孩子玩起來吧!讓孩子逐漸跳脫無所事事的框架,讓他開始學會如何使用物品的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最是基本接觸的事物開始玩起來。雖然,這些能力看在一般孩子的父母眼中很是基本。但是,對於身陷自閉症的孩子,卻是一段必經的練習旅程。

讓孩子懂得使用物品,例如湯匙舀湯, 碗、杯子可以裝水,塑膠袋可以裝東西, 球可以丟、可以拋、可以滾、可以拍,玩具汽車可以前後嚕來嚕去。沒錯,這些是很基本的能力,和孩子一起,一次又一次的玩起來吧!

當然,過程中,你可能會遭遇到孩子的不反應、排斥或抗拒。但是卯起勁,吸引他的注意,在他的眼前玩出樂趣。至少,爸媽本身看起來就是玩的很好玩。

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認知發展及遊戲能力尚待加強的部分自閉症幼兒來說,卻是非常關鍵的一步。跨過這一步,讓無所事事煙消雲散。讓孩子有事做, 做會做的事。這時,將有助於降低孩子自我刺激出現的頻率。當然,一般人眼中的怪印象相對也會減少。

先讓孩子取得早期使用物品能力的這一分,他就有機會取得邁向想像遊戲的那張門票




Photo:Lance Neilson,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