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到底是不是?疑似過動?到底是什麼意思?

 

對於家長來說,聽到「疑似」這兩個字,或許,心裡面應該感到高興或是欣慰。

 

至少「疑似」這兩個字,在在告訴我們,孩子本身的狀況,似乎沒那麼明顯,沒那麼嚴重。至少現在還不至於確定孩子是哪些診斷、疾病或障礙。

 

然而,對於「疑似」這兩個字,無論是疑似情障,疑似過動,往往讓父母與老師之間,對「疑似」這兩個字,各自表述,時有歧見與衝突。

 

為何第一線老師,對於「疑似」往往感到頭痛?其一,當孩子屬於「疑似」,不具備正式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因此無法取得相關特教支持系統的協助,而感到心力交瘁。

 

雖然,孩子只具備「疑似」,無法取得特殊教育服務,例如資源班或特教專業團隊(例如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的支持與協助。但依然可以轉介輔導諮商系統,由校內的專輔老師或是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心理師進行協助。

 

當然,有些孩子的「疑似」,是屬於經過鑑輔會鑑定通過,取得「疑似情障」的資格。

 

通常,這樣的「疑似」往往期限是一年,在這一年裡,孩子依然具備符合特殊教育學生的身份,依然可以依特殊教育法取得相關的權益。差別在於一年後,孩子需要重新再做特殊教育學生資格的確認。

 

另外,老師的煩惱是,當孩子為「疑似」,也擔心家長會認為孩子並沒有這方面問題,而在態度上,顯得不夠積極。或認為老師所謂孩子的問題,依然只是老師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哪來的問題,千錯萬錯都不是孩子的錯。

 

但無論如何,「疑似」反應了孩子現階段的狀態。在親師之間,依然是可以針對孩子現階段的實際需求,來給予相對應的協助。我們真的不需要拘泥於,這些身份上,字眼的認定,而迴避彼此應該負擔的責任。

 

當我們試著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思考,「疑似」的孩子可塑性相對較高,因此如果我們採取相對應的方式,應該比較能夠看到孩子的情緒、行為、學習、人際等實際的改變。

 

只是,現況的無奈是,對於老師來說,當班上的「疑似生」太多的時候,往往也佔據了自己教學的時間、心力以及沉重負荷。

 

無論「疑似」或正式,我們依然要回歸到一件事情,眼前的孩子,依然是一個孩子,只是這孩子需要我們針對他的一些不同程度的特殊需求,來給予相對應的協助。

 

PhotoMykyta Nikiforov,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未來Family》數位專欄『過動的美好天地』

🍀《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購書,請往這裡➡️
博客來:https://bit.ly/3iWFbmG
金石堂:https://bit.ly/3iQGofk
誠品:https://bit.ly/3iYMXN6
讀冊:https://bit.ly/32dTCNo
momo:https://bit.ly/2AWKSQA
※ 全省各大書店販售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