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社會有一個現象:只要你這個人成功,達到世俗認定的成功,你「怪」都沒關係。
 
有兩類的孩子很容易被認為「怪」:一個是亞斯伯格症,一個是資優。
 
許多父母和老師常常懷疑眼前的孩子到底是資優還是亞斯伯格症?
 
我曾經在演講現場詢問了家長、老師:當一個孩子同時具備了資優及亞斯伯格症的條件。一般家長在申請特殊學生身分的鑑定上,往往會選擇哪一個?其實,不用等待對方開口說出,答案早就呼之欲出。當然是:資優。無庸置疑資優生一定是壓倒性的勝出。
 
當然,爸媽寧可相信孩子是「資優」,而不是惱人的「亞斯伯格症」。
 
理由很簡單,其實對於普遍家長來說,孩子本身具備了學習優異的條件,其實是不需要再透過亞斯伯格症的身心障礙身分來取得學業上,關於評分、考試與課業的調整。
 
然而,有些孩子同時存在資優和亞斯伯格症的特質、天賦或困境。這樣的組合,往往讓父母忽視了亞斯伯格症的存在。畢竟,資優的光環總是耀眼。然而,忽視亞斯伯格症的存在,絕對不會是一件好事。
 
畢竟,你選擇忽視,但現象還是存在在哪裡。亞斯伯格症的特質並沒有消失,只是我們選擇不願意去正視它。然而被忽略的亞斯伯格症,有時就像影子般,不知不覺中對於生活、人際與學習適應等產生影響。
 
謹慎「怪」談。有些尷尬,資優生在某些特質上,和亞斯伯格症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讓一般人搞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驗:就是被一般人認為是怪胎。說是怪胎,倒不如說大部分的人對他們並不了解,或者說是存在著片面的刻板印象。
 
在談論資優時,很容易與亞斯伯格症孩子相提並論。我常提及一句話:「與其說他們怪,倒不如說我們涉世未深。」說真的,結論往往是後者。我們的見識,真的是沒這些孩子深、沒這些孩子廣。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其實是很有限的。我們很容易把自己不懂的事物的認為就是一種怪,一種和我們生活中格格不入的怪。或者說,這種怪,某種程度反映著大多數的人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他們。
 
把許多的事物用一種籠統的「怪」,很不負責任地就把他們歸到邊緣、角落。怪,多少也在說著一種瞧不起,或見不得他人好的心態。當然,有時對一般人來說,也訴說著不願意面對的真相。拋出一句「怪」,三言兩語套上刻板印象,這很容易。但是卻讓周圍的人少了一種動力,一種想要去了解他們的動力。只因為,非我族類。
 
然而,身心特質的不均衡,往往也讓這群孩子吃盡了苦頭。獨特,往往讓他們在別人的眼光中,成了怪胎。怪胎,這字眼,在使用上,真的需要很謹慎。有時,過度強調他人的怪,反而顯示出自己的觸角與視野的薄弱與窄化。
 
其實,我們反而應該學習欣賞「獨特」這特質,不是嗎?




Photo:Rachel Caiano ,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