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許多爸媽來說,面對孩子寫作業是否該和他談條件?作業寫完後是否該給予獎勵?

 

獎勵給不給?該如何給?給什麼?當中存在了許多細節,我們得好好來思索。

 

首先,思考給獎勵這件事情是由誰提出來?是爸媽?還是孩子?

 

如果是爸媽提出,我們得想一想,給獎勵的目的是什麼?理由在哪裡?

 

當然,你會說「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孩子可以完成作業」,但為什麼完成作業要給予獎勵呢?

 

除非,這道作業對孩子來說有困難度,超越孩子能力的範圍。為了誘發孩子願意接觸的動機,以及嘗試面對困難的解題、作答意願,這時獎勵擺在眼前多少可以讓孩子產生完成的動力。

 

重點就在這裡了。

 

寫作業這件事情對孩子來講是有難度的。

 

反過來,如果寫作業這件事情是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是在他的責任轄區內,這時沒有獎勵,孩子依然得要完成。

 

否則,當我們在這種情況和孩子談條件,就很容易讓孩子陷入,面對寫作業這件事,是獎勵這外在的動機。而缺少了發展屬於自己的內在動機,例如目標的設定,熱情,興趣,好奇心,自信心,參與感以及好心情。

 

對於孩子寫作業要給予獎勵,還有一種情形是孩子自發性的完成作業,而且正確率高。

 

這時我們可以主動的告訴孩子,例如「哥哥,媽媽發現這一兩個禮拜,你都自動自發將作業完成,而且很仔細的檢查一遍,正確率很高。為了獎勵你這些自我負責的行為,看你要不要玩手機半個小時,你不想玩也可以。」

 

這種突如其來的獎勵,往往對於孩子來講,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以上手機的使用只是舉例,獎勵的內容你可以有許多的變化,例如社會性的獎勵,像是具體的肯定,對孩子的微笑,擁抱。活動權利的給予,或物質性的獎勵。

 

但還是別忘了,獎勵依然是外在的動機,在使用上,得適可而止。

 

如果今天是孩子主動提出來,「媽媽,我寫完作業可不可以玩手機?」這時我們可以回應他,「寫完再說」。

 

寫完再說的意思,在於寫完,你可給,可不給,孩子不見得能夠玩手機。或許寫完之後,他還是得繼續去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例如閱讀,洗澡或做家事。

 

讓孩子回歸對眼前事物的責任以及內在動機,否則當我們不斷和孩子談條件,談獎勵,怕到後來,讓孩子本末倒置的以為,我不想要這個獎勵,我就可以不做這件事情,例如我不想玩手機,所以我就可以不用寫作業。

 

PhotoMitrey,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