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位同學現在四個人一組,分組完之後,把名單交給班長,班長記得下課把名單整理過來。」

 

每次在課堂上只要聽到「分組」這兩個字,就讓自己如坐針氈,心中焦躁。每回看著同學在教室裡熱切的彼此交流,令阿福又嫉妒,又羨慕。

 

你跟我同一組,我跟你同一組,我們都在一起,大家非常熱鬧。自己卻如同邊緣人,窩在教室角落,心裡面只能默默的等在最後挑剩下的人。

 

分組這件事情總是讓阿福極度感到焦慮與難堪。在尋找組員的過程中,自己總是面臨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

 

「誰想跟他同一組?拜託,我跟他不熟,千萬不要讓他加入。」

「老師,我們這組已經滿了。」

「去找別人啦!去尋找邊緣人聯盟啦!」

「平時不努力建立關係,到頭來果然沒有人想跟你。」

 

對於阿福來說,也真的是厭惡了自己。換成是他,也不愛找像自己這樣被醫師診斷為過動兒的人,作為同組的夥伴。「誰想跟我同一組啊!」連自己都不想。

 

阿福實在是想不出,跟自己在同一組的好理由。「分組」這兩個字,壓的他總是喘不過氣,且非常厭惡聽到這兩個字。

 

鼓起勇氣,「請問我可以加入你們這一群嗎?」要脫口說出這一句話,心中也要演練數十次的被拒絕,以讓自己先打上預防針,不至於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讓自己整個崩盤了起來。

 

對於阿福來說,很想加入同儕聊天的話題,只是有時心裡會擔心,當同學們很熱鬧的聊在一起,自己突然間的加入,會不會瞬時讓這一群人馬上鳥獸散,或者是話題停止。

 

越是這麼擔心,越是這麼想,阿福就更不敢跨越出去。

 

你可能很難感受到當孩子在教室裡,面對絕大多數的人都順利完成分組這件事,而自己卻孤零零的在座位上,等待老師來做最後的安排。

 

這種感受很尷尬,很難堪,很丟臉。對孩子來說,實在不想成為那每次被選剩下的人。

 

每逢在分組過程中,大家熱烈的來來往往,這時總是讓阿福感到挫敗,並且質疑自己為什麼在社交上,人際關係上,在班上的人緣如此不堪。自己真的是多餘的,就像小數點後面無條件捨去一樣。

 

看著同學們分組的歡笑,對於阿福來說,自己卻心頭上糾結不已。每回在這樣的狀態下,自己腦筋一片空白。眼神茫然毫無目的的張望著。「找誰?誰來找我?」過往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已經讓阿福失去了任何主動尋找的動機。

 

那一種無助感,無力感,被排斥感,令人渾身不自在。

 

有時阿福總是一個人在校園裡遊蕩,常常從他口中會聽到「一個人比較自在,不用去管別人,不用去按照別人的要求做事情,想幹嘛就幹嘛。」

 

說是這麼說,從阿福的表情上,可以感受到他依然有人際互動的需求。

 

只是對阿福來講,人際關係很難強求,這當中總是擔心自己被拒絕之後,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的那個尷尬。索性就暗示自己,告訴自己一個人也不錯,在學校裡也挺好過的。只是在阿福的心裡面,有些許的感傷,無奈自己想要有所突破,以滿足自己的人際需求,又談何容易?

 

請細心感受教室裡,那總是被遺忘的孩子,關於過動兒的人際,請高抬貴手,拉他一把。

 

PhotoMikhail Nilov,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