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樣的問自己,「眼前孩子的這個行為,到底要告訴我什麼訊息?」

 

以這種方式來思考,讓我增加想要了解孩子,認識孩子的動機。而不會僅從表面的偏見,就直接來決定如何處理。

 

就以我們在陪伴孩子過程中,最常遇到孩子「哭」這件事情為例。

 

當孩子哭,我們很容易告訴孩子「不要哭,不要哭」。

 

當我們這麼想,這麼做,似乎也在告訴孩子,哭這件事情是不被允許的,是不應該的,所以你應該立即停止哭這個舉動。

 

但我們仔細來想,當不想要孩子哭,似乎也在反映一件事,哭或許牽動著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煩躁、無奈、厭惡、不安、生氣、反感等。

 

我們可以來思考為什麼孩子哭,會讓我們出現這些負面情緒?

 

從以上這些例子,在在跟孩子強調,哭不是好事,不是大人喜歡的事,不是大人能夠接受的事,不是大人期待你表現的事。

 

但我們想想,如果哭真正要傳達的是孩子情感的表達,我們卻不希望他以哭來表達,那我們又期待他怎麼做?

 

有些孩子哭,是高興的哭,喜極而泣的哭。有些孩子哭,是遭遇挫折,面對問題無法解決,反映出來的情緒。

 

有些孩子的哭是刻意,故意,吸引關注,以作為手段來掌控你,支配你。

 

有些孩子哭是對於生活周遭事物的思念,感傷,難過,不捨。

 

面對孩子的哭,我們先不急著否定,壓抑,讓我們試著先解開哭想要傳達的訊息。

 

我們不能期待,孩子來跟你解謎,為什麼他要哭?

 

但我們可以試著好好的來觀察,哭所代表的涵意。

 

面對孩子感情的流露,對事物的感傷,想念,害怕,恐懼等情感的哭。無論男孩、女孩,請允許孩子流淚。這時我們可以在一旁靜靜的陪伴,安撫。

 

當哭作為掌控的手段,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哭,是否收放自如,乾淨利落。

 

孩子面對不想要做的事,就哭。對於想要的事,要不到,就哭。當孩子逃避不想要做的事,當孩子達到所要的事,哭就停止。哭已經成為孩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

 

這時我們可以很清楚讓孩子了解,他的哭的行為背後目的,同時也讓孩子了解,以哭做為手段,是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除非他以適當的方式來表達。


 
Phototobbo, CC Licens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