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乖乖地坐在那裡,只有他總是講不聽,動來動去,老是愛講話。這不是他有問題,難道是我的問題嗎?既然有了問題,那麼該吃藥就得吃藥啊!」老師說的斬釘截鐵,一時讓媽媽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
心裡想著,「孩子是有問題,但難道這一切都只是個別的問題嗎?我們大人難道不能停下來,自我覺察自己是否可以做一些調整?問題是需要解決,但一切並不只是孩子吃了藥,這麼簡單的一件事。」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大人總是握有話語權,由我們自己決定眼前事情的對錯,以及如何解釋。
我們有時看到事情的表象,例如孩子總是講不聽,愛說話,動來動去。而歸咎於眼前的孩子有了問題,甚至於二話不說,直接連結就是得吃藥,卻忽略了這事情表象到底要傳達的意思是什麼?
ADHD孩子是否吃藥,絕對不是黑白的二分,要與不要。有些孩子的確有他生理上的需求,並且透過服藥獲得問題的改善。服藥是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
我們不能只是想透過孩子必須服藥,就理所當然認為如此即可解決教室裡的班級經營問題。
孩子是否需要服藥,這部分是需要透過與孩子接觸的醫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與父母之間共同的討論,最後由醫師決定給藥與否,父母決定是否讓孩子吃藥。
寫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在我們期待孩子服藥之前,是否可以讓我們先思考,並自我覺察對於眼前孩子的行為,自己曾經努力過哪些事,做了哪些事。至少我們努力了,嘗試了,雖然效果依然有限。但至少問心無愧。
在這種情況下,考量ADHD孩子的需求,以及為了避免孩子在教室裡,因為缺乏自我控制,例如專注力缺陷、活動量太大、衝動等問題,持續未獲得改善,造成學業成績持續低落,學科基礎能力不足,或班上同學們對當事人已經產生了刻板、排斥等負面影響。
面對教室裡ADHD孩子,或許他的自身問題佔了多數,然而教室裡的班級經營,團體動力,師生之間的互動關係,牽涉到兩、三個人以上的排列組合,相互交錯影響。如果我們只是單方面抱怨孩子,認為只有ADHD孩子需要改變,那麼將會非常的可惜。教室裡,師生的困境依然持續。
如果我們願意調整,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修正班級經營的細節,引導同學如何與ADHD孩子相處。我相信,ADHD孩子獲得好的改善的機率將相對提高。
Photo:RODNAE Productions, CC Licensed.